top of page
作家相片景澤創意

【景澤出任務】拜訪褐頭鷦鶯做家庭訪問

已更新:2019年11月28日

文字紀錄:栗小鷺



「咦?家庭訪問的對象跑到哪去了?聽聲音應該往那個方向跑走...」「既然要做家庭訪問,讓我來測測你家的水質怎樣吧!」


話說景澤是要轉行當老師嗎?怎麼做起家庭訪問來了,而且怎麼感覺有點兩光,連學生住哪也不知道,而且聊得問題超奇怪的,到底怎麼回事...


喔!原來是環境組的夥伴,到八哥、褐頭鷦鶯,和黑翅鳶的家─社子島做環境監測,感覺真像到牠們家做家庭訪問呢,只是他們是怎麼進行的?


第一步 同學同學,你在哪?



環境監測就像家庭訪問,需要知道訪問對象在哪邊,路線要怎麼走。所以夥伴這時就會劃設穿越線,然後沿著路線眼觀四面、耳聽八方,透過望遠鏡和肉眼觀察飛過去或停在濕地上的鳥類,或是透過耳朵聽叫聲辨別物種,並依照科別和物種記錄數量。


這可是真功夫啊!像我看見一群鳥飛過去,連顏色都看不清楚就不見蹤影,更別提分辨物種了。但看著夥伴們沿途觀察紀錄,一轉眼紀錄紙上出現十幾種鳥類,不僅佩服同事功力了得,也更了解社子島住了那麼多居民。


第二步 請開門,我是查水質的


做家庭訪問,住家環境當然要多了解,夥伴於是使用水質監測儀器,到各樣區測量水質,紀錄的數值包括水溫、Ph質、溶氧量和濁度等等。關於環境監測的數據也是個大學問,通常記錄鳥類數量之後,才會緊接進行水質等其他監測,主要是因為怕到灘地進行監測會驚動到鳥類,影響觀察結果。



第三步 讓我量量你家有多高!


接著夥伴就會利用長寬各五十公分的方框,到濕地樣區的水陸交界之處,抓出四個緊鄰的方形區塊,也就是長寬各1公尺的監測區域,用捲尺丈量蘆葦高度。


當進行到這邊,你是否跟我一樣有個疑問,為什麼要紀錄這些數據呢?


環境監測用意大解密


其實這裡是一塊人工濕地,當初社子島基隆河畔因為興建新堤防,於是徵收新舊堤防之間的土地。新堤防興建後,兩堤之間空地閒置,在學者與社區居民的建議下,臺北市水利工程處開始規劃興建人工濕地。營造淡水濕地、感潮濕地、草澤濕地三個區塊,希望透過不同的棲地類型供生物棲息,增加生態的豐富性。



只是其中面積最大的感潮濕地,雖與基隆河聯通,但因進出水閘口的流量過小,造成濕地水位高度變化不大,無法產生「河口型濕地」明顯的感潮現象,使蘆葦族群快速擴張,逐漸成為這片濕地的優勢種,裸灘棲地漸漸消失。


這現象對當地生物有甚麼影響,又該決定如何應對?這時生態監測的數據建立就非常重要。


舉例而言,如果知道每個時間蘆葦生長的高度,以及當地鳥種之間的關係,就能推測蘆葦怎樣的高度有利於哪些鳥類棲息;而水質的各種數據對照蘆葦生長情形,也可以進一步從各種統計關聯,去發現更多控制蘆葦生長的變因。


如此一來,就可以判斷若要營造棲地豐富的生態樣貌,是否需要人工介入移除蘆葦,需要多久清除一次,清除的範圍和高度應該多少,都會有更全面的參考依據。


說到這裡,是不是更了解景澤為什麼要做「家庭訪問」了嗎?如果想更了解我們在做得事情,記得關注【景澤出任務】喔~我們下次見!



286 次查看

最新文章

查看全部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