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作家相片景澤創意

最重要的小事—富錦街社區人行道規劃參與經驗

文/吳思儒


寧靜且富詩意的富錦街,是一條看過就會記得的街道。起於六○年代美式城市規劃,富錦街因為附屬於「臺北市民生東路新社區特定專用特區」的控管,長期以來皆保持著多數為四層樓的街屋搭配著十二米道路。無遮簷的人行道上是一棵棵的老樹,綠色隧道於是成為了在地的特色街景,許多文人墨客也因此將富錦街列為自己喜歡的老臺北街景之一。


近年來,追求獨特品味的店家,緊接著咖啡廳等特色餐廳,也逐步進駐,雖然干擾了街道的安寧,但也讓街區多了許多年輕的氣息。


(富錦街街景現況。)


老樹竄根的難題與行人安全通行需求的急迫性

美麗的街景,是由老樹伴隨而慢慢養成的,但老樹的樹穴卻已經無法回應生長的需求。經過景澤創意這次的調查,在規劃基地 500 公尺街道中,總計有 203 棵路樹,其中許多榕樹、菩提都已經陪伴這個街區數十載,成為居民記憶中不可抹滅的美景。老樹逐漸出現板根(註1)、竄根這樣的情況,輕則讓人行道鋪面不平整,重則可能沿著居家的排水管侵入建築物中。


尤其,這次基地主要以臺北市東榮里為主要範圍,居民大多屬於超高齡的長者,對於人行道安全性有更高度的需求。那些人行道上看似不起眼的小落差,皆可能讓年長者不易通行,或造成輪椅族的困擾。


因此在這次的規劃中,維持人行道的行走品質是重要的任務之一。老樹的美好與影響之間的擺盪,也隱含在許多後續討論之中。


從知識到討論的多元參與形式

眾多使用者的需求,如何匯集、收斂成更加貼心的改造計畫?這項計畫起於東榮里里長提出的參與式預算提案,在提案通過後,由臺北市都市發展局委託景澤創意執行前期規劃作業。


為延續公民參與的精神,在計畫中,景澤創意就希望透過訪談、問卷、工作坊等參與形式,以居民的意見作為參與基礎,逐步釐清人行道規劃的相關規範。辦理了五場工作坊、一場展覽並街訪行人與電訪居民之後,在五個月內總計超過五百人次參與,讓相關議題逐漸明朗。


除了針對基地內空間使用類型以及路樹進行進行盤點外,為了讓相關參與者可以循序漸進的進入關鍵課題,景澤創意也舉辦了一系列的活動與工作坊。首先「漫步小街區」的小旅行活動,就帶著參與者以步行的視角共同認識街區。之後透過「行人行不行—街道案例講座」搭配討論,幫助參與者把先備知識慢慢建立起來,再慢慢導入關鍵議題,講題包含了「街區願景與創新管理」、「街道招牌營造案例」,鄭采和建築師也前來分享「都市人行實踐計畫」等。在最後一個階段,再透過操作「樹木量身計畫」,讓參與者再次審視路樹與街道的關係。


考量到工作坊的參與人數有限,所以在計畫後期,我們也於基地內的公園舉行五天的展覽,讓之前沒有參與居民理解目前規劃的進度與方向,並提供多元的留言方式,並透過開展的說明會,再一次與居民進行公開對談,逐步收斂與釐清規劃內容。


(「共織富錦—街道參與式設計展」將數個月的討論成果展於富錦街新中公園。)


釐清盤根錯節的交互關係

經過一連段的討論、參與與展覽後,各種需求逐漸被整合出來,最低的需求限度也因此顯現。其中最主要的兩個核心,便是「人行通道必須平整暢通」,以及「老樹獲得最大的照護」。而後,透過貼近現場的調查,我們也逐步盤點出幾類議題:


1.老樹對於人行道的影響

經過測量路樹大小(米高徑寬)之後,初步判斷老樹的樹穴多數過小,在樹種的生長需求與特性容易造成竄根,影響人行鋪面。同時,路樹與路燈等高也遮掩到路燈,影響照明。另外我們也發現,部分人孔、手孔蓋有與樹穴的衝突情況。


2.建築物對於人行道的影響

這個特區並無騎樓之設置,皆為無遮簷的人行道,且土地權屬於私人,所以出現突出踏階,或是在樹穴周邊設置花臺,這些情況或多或少都阻礙了行人的通行。


3.不同車道對於人行道連續性的影響

本社區因為在後巷都留有寬廣的人行空間,近年已經成為居民的停車空間,以及部分住戶將前庭院作為私人停車場使用。兩種使用類型都會有穿越人行道空間的需求。


4.其他設施對於人行道的影響

老舊社區的設施在不斷更替下,經常出現前後設施衝突或互相影響的情況,此案也不例外,許多號誌被迫設置於富錦街的人行通道上,讓通行的順暢度下降,對於輪椅使用者來說更是不友善。


條件限制下的最佳解方

依據以上的觀察與議題,在透過不同型的居民溝通後,逐步發展出以下的討論過程與結果,並整合出幾點規劃內容:


樹穴的規劃重點

目前的樹穴都已經無法符合目前樹木生長的需求,但如果要滿足最佳的狀態的結構式樹穴,不論在施工或是經費上都有許多困難。所以此案最終導向在不影響住戶既有使用型態的方式下,盡可能將樹穴橫向擴大,並依據不同的樹徑寬提出擴大尺度的規劃。同時也由都市發展局協調相關單位,將相關設施移出既有樹穴範圍。


(樹穴規劃示意。)


人行道規劃重點

人行道淨寬規劃維持 120 公分以上,並規劃於每 60 公尺須有 180 平方公分的輪椅迴車空間,同時移除人行道破損花臺與外凸踏階,增加人行空間,並微調路口斜坡處干擾動線的號誌燈桿。


路燈規劃重點

車行道及人行道的路燈高度皆降低,降低的程度依據兩者的需求規劃,因而呈現車行道的路燈較高、人行道的路燈較低的設置,而路燈配置的位置亦錯開路樹。


(人行道規劃立面配置示意。)


(人孔蓋移位說明。)


公私協力面對生活真實的小事

這次規劃內容,涉及了很多人行道的使用需求以及施工細節,都市發展局很務實的召開了多次跨單位的協調會,不論是相關人行道下方管線的收整、移動樹穴上的手孔蓋、號誌位置的調整、路燈的重新配置,都是過去較為容易被忽視的細節,但透過市民的參與規劃、公務部門積極協調,讓這些微小的角落都有了新的好結果。


或許這不是一個華麗的參與式設計經驗,但卻真真切切的好好面對了一件生活中最重要的小事。

 

(註1)板根 植物生長過程中,根部向上生長形成板狀型態。

 

論文轉載

2,100 次查看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