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作家相片景澤創意

【環境輕知識】熟悉的陌生人 溼地跟我們生活有甚麼關係呢?

我們生活中有時會聽到「溼地」兩個字,也許是跟家人朋友聊到放假去溼地旅遊;或是聽到新聞報導說台灣某處溼地準備開發建設。可是溼地究竟是甚麼?跟我們平常生活有甚麼關聯?我們特別準備溼地小QA,來回答你的疑問!


資料整理|古國廷



簡單的說,溼地就是水與陸的交界,舉凡長年積水的土地,或因為季節、降雨、融冰或溪河氾濫,而暫時被水淹沒、積有淺水的土地,都可稱作溼地。


而目前國際間對溼地認知,多根據國際拉姆薩公約(The Ramsar Concention on wetlands)的定義而來,其對溼地的定義是:「不論天然或人為、永久或暫時、靜止或流動、淡水、鹹水或兩者混和,所形成的沼澤、泥沼地、泥煤地或水域所構成之區域,亦包括低潮時水深六公尺以內之海域。」


所以若符合上述條件的珊瑚礁地形,就可以算溼地的一種。



溼地若依是否人為因素造成,而可粗分成人工溼地,以及天然溼地;而天然溼地又可分成沿海溼地與內陸溼地。


首先介紹天然溼地:

沿海溼地位於海洋與陸地的交界。從溪河流到出海口形成的溪口灘地、沿岸的潮間帶、海灣被沙洲封閉而形成的潟湖,乃至於海底的珊瑚礁,都屬於沿岸濕地。

內陸溼地則出現於小溪、河川等流經陸地的區域,亦或因雨水、地下水等原因形成。


關於人工溼地:

人類在大自然中的生產與建設,都可能會形成溼地。例如水稻田、鹽田、養殖魚塭等,都算是人工濕地。



食:我們有許多食物來源都仰賴溼地,舉凡稻米、鹽、芋頭、筊白筍、菱角、蛤蠣、牡蠣、魚蝦等都來自於此,據研究統計全世界三分之二的魚蝦貝類都生長於溼地。


住:溼地是人類居所的天然屏障。對沿海居民來說,颱風來襲導致海水倒灌或出海口發生洪水氾濫,溼地能調節水量、補充地下水以減少洪災衝擊。即使居住在內陸,森林的沼澤也可以吸收大雨過後的逕流,減少對土壤和樹木沖刷的力道,減少土石流發生的機會,保護居民和生物的安全。

溼地又稱作大地的腎,因土質特性,水流經溼地速度會減緩,而留住水中的養分供植物使用。而這些植物的根會分解部分金屬化合物與有毒物,藉此淨化水質。


育樂:溼地可說是古文明的發源地。像是美索不達米亞文明起源於兩河流域,因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氾濫,使下游地區土壤肥沃,成為文明發展的沃土,另外古埃及也發源尼羅河所形成的氾濫平原。台灣在地的農業文化,同樣與溼地脫不了關係。

而我們日常的娛樂,無論假日騎自行車到紅樹林踏青,搭船到綠島、小琉球浮潛,或是到彰化芳苑大城一帶到潮間帶採蚵,也都是在溼地中進行。

所以說,我們生活跟溼地可是密不可分的!

 

參考資料

306 次查看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