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2021新北市人工濕地環境教育推廣計畫:藝術季
「川流堆疊」

|展覽主題|

今年藝術季回到城市聚落發展的起點,河流一直承載著我們的記憶,並在這時間與空間的堆疊,維持著人與環境之間的動態平衡。如同人工濕地淨化污水與支持生態的作用,讓我們重新思考如何與環境和平共存。

 

由「水」而生,為「水」而生

回到城市還未建立的時期,河流是自然擺盪的,河流周圍低窪地區,因河流的漫淹,形成濕地。最早人類生活與河川有密切關係,包括取水飲用、洗衣、洗澡、引水灌溉,載運貨物與人等,這些生活用水直接排回河川,河川的自淨能力能將水質淨化,人類文明也自此發展。

從古至今,我們與河的關係但隨著城市發展、人口增加,對土地需求增加,為了不讓洪水淹沒城市,河岸築起堤防將人與河隔開。又因應現代化發展,人類也不需要直接從河川取水,人跟河川的連結也逐漸越來越遠。

重新找回我們與河的關係

現代為了因應人類大量的生活污水,新北市政府於大漢溪旁建置了人工濕地,除了淨化外也支持了許多生物生存,人們發現濕地的價值。我們也思索如何透過各種方式,將人們帶回到河濱,重新思索與我們生活密不可分的河流的關係。找尋河流沿岸的發展脈絡與故事,將這些情感與記憶,轉化為我們對於環境的關懷。

|設計理念|

圖面以水的時空之旅為發想,以一層一層的圖塊呈現不同時期的變化以及故事,並透過「河川」串接著不同時代。 最上層主要為清領時期與日治早期,人們傍河而生,以農業為生,並呈現當時人們高度依賴河運,貿易與船隻繁盛。 中層為日治時期後期,著重在興建許多水利設施(如:堤防、水壩)導致人們逐漸遷往內陸,交通形式也逐漸變陸運取代,人與河的關係不再這麼直接。 最下層的現代,60、70年代因工業發展而造成河川汙染。但近年,環境意識抬頭,政府也因建置濕地與許多淨水系統、親水設施,改善河川環境,人們在河邊運動、休憩、欣賞生態,甚至觀賞藝術作品,逐漸產生「河濱新文化」。

主視覺背板.jpg

藝術季 - 川流堆疊|舞台背板 

海報.jpg

藝術季 - 川流堆疊|海報 

摸彩券.jpg

藝術季 - 川流堆疊|摸彩券

DM.jpg

藝術季 - 川流堆疊|摺頁 

透明片.jpg

藝術季 - 川流堆疊|共創透明片 

邀請函.jpg

藝術季 - 川流堆疊|邀請卡 

毛巾.jpg

藝術季 - 川流堆疊|毛巾

Back

bottom of page